更新:2025-03-26 05:33
首映:1999-08-06(美国)
年代:1999
时长:107分钟
语言:英语,拉丁语,西班牙
评分:8.9
观看数:92102
热播指数:1006
来源网:白羊影视
【第六感】“我还在这里,也许是为了要帮一个人……”
“How can you help me if you don't believe me?”
“若不相信我,你要如何帮我?”
——《灵异第六感》
相信我,这绝不是一部恐怖片。
它讲述了一个儿童心理医生如何救赎和自我救赎的故事。
相同作品可以参看欧文·亚隆的《当尼采哭泣》,里面惊悚元素要少得多。(虽然同名电影已在07年上映,但最好看书)
尼采在《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》中说过一句话,后来这句话被印刷在《当尼采哭泣》的封面上,
曾经感动了我良久,他说:“有些人永远无法解开自身的枷锁, 然而却可以救赎他们的朋友。”
然而,现在,我想说,人往往在拯救别人时,拯救了自己......
震撼的结局,请千万不要看剧透!直接看。主演小男孩演技了得,印象深刻!
两个镜头
一,
小男孩恐惧时躲进自己的用红绸子搭的小屋里,里面排列整齐四五层的神仙雕塑,打开手电开始祈祷。既有喜感又映射了内心,当恐惧时本能的向外界求助的反应。
道德经说,恐惧像黑暗,你无法将黑暗移开,你越挣扎,只能陷的越深。而黑暗又是什么都不存在的一种状态,因此,恐惧也可以是不存在的,只要你打开手电筒,将黑暗驱散。
二,
开头介绍身份背景,男主是杰出的儿童医生,帮助很多问题儿童走出了心理困境
温情和忧郁贯穿在电影里,小男孩和男主有些相似的忧郁的神情,有很强的心理咨询的色彩。
前期男孩的妄想和幻觉让人有些担忧,在学龄前某个阶段确实有些小朋友会这样,背后代表着一些恐惧的事物或者不安的情绪,或者对于环境或突发变故的难以适应。
先把正常的标准抛开,去看看孩子在恐惧什么,相信他,陪伴他,倾听他,跟他站在一起才能够真正的沟通,不是自上而下的用大人的视角去评价。
看起来是我们在照顾孩子,其实孩子也在治愈我们。
结局有些反转,恐惧色彩比较淡,反而加深了温情的部分
清代的画家戴醇士关于作画有一个理论:“令人惊不如令人喜,令人喜不如令人思”。这应该也同样适用于恐怖电影。编织骇人的情节,营造恐怖的气氛,是恐怖电影的初级功能;而人们看恐怖片多半是追求感官上的刺激,而这种刺激往往体现在在惊吓过后的如释重负,顺带将内心积压的郁垒连同压力一并释放,为了片刻的快感不惜承受莫大的恐怖,这是看恐怖片带来的乐趣;而真正高端的恐怖片,在承担了前两个功能的同时,更应该意蕴深刻,催人思考,比如说这部第六感。这是不多见的。
影片本身的取材很常见,甚至在同题材的电影中屡见不鲜----围绕着一个单身母亲和他“能看见鬼的”儿子、一个儿童心理专家和他的妻子之间展开。这本可能是一部乏善可陈的烂片,但欧亨利式的结局和贯穿电影始终的温情,还是让该片从庸俗鬼片的泥淖中脱颖而出。借鬼事,言人情,是这部片的最大亮点。也正因此,它并没有让人感到过分的压抑和恐惧,反而会引起观众情感的共鸣,继而引发对“人本”的关注与思考。
人是感情动物,无论是亲情,爱情还是友情,都需要沟通,需要媒介
【第六感】“我还在这里,也许是为了要帮一个人……”
转载请注明网址: https://www.xiaonongminxs.com/vod/id-1450.html